《红色邮路》内容简介
根据(jù )真人真事编写。 主人公于长水是京西山区沟北支局的投递员,他生长在贫苦的农民家庭,八岁上就给地主放(fàng )羊,深知阶级苦。父母亲都是老共产党员,幼年时代的于长水,经常深夜和母亲一起去送鸡毛信。在革命的斗争中,在父母的教育下,他(tā )从(cóng )小就懂得,只有革命,才有出路!这天,他(tā )遇到了一封“瞎信”,是一位女工寻找(zhǎo )失散了二十多年的父亲(qīn )的。信上的地址写得不详细,多方投递无(wú )效,组织上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于长水。他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,不辞辛苦,四处查寻,终于在群众的帮助下,找到了收信人,使他们(men )父女得以团圆。于长水了解到广大山区人民迫切希望(wàng )看到当(dāng )天的报纸,领导也(yě )早提出缩短投递时间,解决看到当日报的问题(tí )。可是用什么办法来加快投递速度呢?有人主张添两个人,而于长水想到的是(shì )毛主席的教导,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,看(kàn )我们敢不敢承担。他首先要求增加40里的(de )投递任务,同时还建议,把另外的两条线路合成一条。这样,不仅(jǐn )可以节省一个人,减少60里的迂迥路,而且还可以让一个(gè )工地和两个公社看上当天的报纸(zhǐ )。新建议在全体职工大会上提出后,深深地吸引着大家,只有思想比较保守的老邮(yóu )递员老王反对,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。初中毕业后来邮局工作(zuò )不久的小秦(qín ),颇有青年人的热情和干劲,坚持要走这条新(xīn )线路。他克服困难,坚持走了(le )一个时期。但由于他对邮递工作和新线路认识不足,缺乏实际工作的锻炼和考验,在大雪纷飞的严冬季节,他摔伤了脚,不(bú )愿再走这条线路。老王又以此为理由继续反对。这时于长水主动提出和小秦调换线路,自己来(lái )挑这(zhè )副担子。党支部批准了他的要求。在新的线路上,他以坚强(qiáng )的革命意志,克服了重重困难,新线路不仅被他坚持走下来,而且又向前发展了,把(bǎ )原来不包括在他线路(lù )上的东山大(dà )队,改成了直接投递。群众关心地问他:“老于,整天两头摸黑的,不累吗”于长水回答说:“趁着年轻,给革(gé )命多干点!”他的模范行(háng )动,使小秦和老王找到(dào )了自己的差距。在评选五(wǔ )好(hǎo )职工大会上(shàng ),大(dà )家一致推选了于长水。连老(lǎo )王也坚决表(biǎo )示要革命化,要向于长水学习,全局掀起了向于长水(shuǐ )学习的运动。于长水的工作16年如一(yī )日,他踏遍了全县西北部的崇山峻岭,深受山区人民的爱戴。……